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写作教学是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有益途径

( 电子版返回


  董少校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师和高校都面临着提高思政课亲和力与针对性的时代课题。写作以文字为中介呈现事实与观点,既包含一定操作技巧,也与作者的综合能力素养相关,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写作教学不仅常以专门课、通识课形式出现,也可构成思政课的有机环节。写作教学为高校思政课赋能包含深层的理论逻辑,顺应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改革创新原则,发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参与学术生活、涵育健全人格。将学术写作教学融入思政课是增强课程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教师需提高写作教学意识与本领,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为“思政+写作”教学提供必要条件保障。

  写作教学是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八个“统一”的原则,深刻总结了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写作教学作为和育人载体和手段融入思政课,契合八个“统一”的改革方向,顺应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内在要求。大学生的学术写作往往熔论题选择、理论学习、社会考察、科学实验、文本组织于一炉,不回避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具有鲜明的实践属性,写作教学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学生在完成写作任务过程中,从被动听讲走向主动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问题导向与任务引领唤起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知识与价值融合在论文作业之中。“思政+写作”教学模式打破坐而论道式的单向传输格局,有助于实现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教师对学生论文给予个别化指导和面上讲解,纠偏指谬,授技润心,以真理说服人,有助于实现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学生在写作与反馈中深度介入思政课教学进程,不仅提升写作技能,而且心灵受到感染触动,建立科学理性,进而增强使命担当,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主动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写作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学术写作需要选择合适研究对象,分析问题,组织论据,连续一致地表达论点,运用多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形成概念化的思考,体现综合素质。写作能力是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近年开设《写作与沟通》《大学写作》等通识类课程,扩大写作训练对大学生的覆盖面。当今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速发展,ChatGPT等聊天机器人已具备非凡写作本领,写作具有彰显人的尊严的特别意义。写作对学生构成扎实的创新能力训练,超越知识的传授与积累,提高主动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促使个体素养更加健全,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随着获取知识的渠道日趋多元与快捷,单纯的教材讲解式教学越来越难以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思政课写作的目标导向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激发情感共鸣,将所学理论、个人经验、调查见闻等整合成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发而为文。学生的写作与教师的反馈构成交流闭环,写作发挥出师生砥砺共进的中介功能,富有针对性的对话助力形成正确价值观。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提升理论阐释能力与责任践行能力,深化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写作教学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大教学取向的有机融合,为思政课赋能。

  写作是参与学术生活涵育人格的可靠路径。作为表达与沟通的一种基本手段,写作可以建立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学生写作的论文有机会通过网络、报刊、论坛等渠道传递给学术共同体乃至公众,参与研讨争鸣,打通课堂与外部社会。依托思政课开展写作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公共生活,学习过程从知识输入转向知识输出,在写作锻炼与学术交往中养成正直、诚信、刚健、高尚的人格。学术文化是大学的道德支柱,对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深刻的作用。学生浸染学术文化固然依靠知识讲授过程、教师风采、学校运作机制等外部要素,更需要亲自介入学术实践。思政课上的写作可引导学生戒除抄袭陋习、养成规范意识、习得学科探究方式,进而传承学术文化。在艰难而充满愉悦的写作与发表中,学生感受学问旨趣,积累学术经验,确立对学术的敬畏,提升个人与群体的学术声誉,让自己真正成为学术共同体的一部分。写作者在行动中通过行使责任生成对话关系、进行经验分享,达成学术意义的发现与经验重构。“思政+写作”教学引导学生重建对现存价值和崇高精神的笃诚,抵制校园内外的喧嚣风气与犬儒主义,进而强化世界观、理想信念、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成为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写作教学融入课程,实践进路可包含三大步:学生在教学周期内全员独立完成写作任务,彰显主体性;教师全面批改论文并反馈讲评,构建平等师生关系;寻求和创建学生论文的公开发表载体,深化育人内涵。教师需提高写作教学意识与本领,特别是善于利用反馈论文评改的一对一交流机会,形成高品质的情感交流。高校要为思政课写作教学提供师资与课改支持,配齐配足思政课教师,对本科生与研究生各门思政课的课程考核方式作出统筹安排,尊重教师以论文代考试的考核选择,并建立校报、官网、官微等宣传文化平台与思政课教学的紧密对接,畅通发表渠道。教育行政部门应强化写作评价导向并搭建展示平台,激发教师和学生参与写作教学的积极性。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写作教学赋能思政课,塑造教育的纯粹与质朴,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

  [本文为上海音乐学院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2023年度课题“写作教学赋能高校思政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系上海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发表于2024年5月9日《东方教育时报》 强国号。责任编辑:周慰、江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