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记者博客

纵容造假的土壤亟需改良

( 网络版返回


  董少校

  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日前发布通告,正式撤销西安交通大学原教授李连生等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决定,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这是我国首例因学术造假被撤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与此同时,举报者感慨,“没有料到举报学术造假会这样难”,他们经历着种种压力和阻挠,失望连连。(2月11日《科技日报》)

  取消通过欺骗手段得到的不当奖励,是学术界应基本具备的纠错机制之一。然而有几个时间节点值得引起注意:2008年初,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授杨绍侃等对能动学院教授、长江学者李连生等2007年申报的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进行实名举报;2010年3月,西安交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和校党政联席会议决定:鉴于李连生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取消其教授职务,并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中间的处理过程经历了足足两年,到这次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被撤销,时间又过去了近一年。

  六位举报者是李连生的同行、同事甚至导师,也是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举报的内容不可谓不具体,针对性不可谓不强,他们射出的“子弹”在天空飞了很久,才有部分击中目标。这绝非因为造假者神通广大、“敌军太狡猾”。相关行政部门、学术机构等对造假行为的纵容包庇和不作为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举报者甚至受到来自校方的重重压力。西安交大分管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与他们交换意见时称,学校地处西北,科技排名比较靠前来之不易,希望慎重对待,不要激化矛盾。在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领导者心目中,为了对外的科技排名好看些,宁可牺牲学术的公正,不惜玷污学术的纯洁性。于是,造假者并没有公开承认造假,没有因此而检讨,连相关处分文件也被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传达,并没有对年轻教师和学生起到有效的警示教育作用,校领导还不时对举报者出言不逊。

  有关学术组织和机构对造假行为的熟视无睹、默认纵容也是重要原因。据同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制冷学会拟于2011年下半年召开全国制冷大会,李连生将担任学术委员会副主席。此前几年六位老教授举报李连生学术造假,且他本人被学校取消教授职务,媒体上已闹得沸沸扬扬,学会有关方面不可能对此毫无知晓,但却充耳不闻、我行我素,与严谨的学术精神背道而驰。

  可见,学术土壤的贫瘠干涸、污染严重,才长出造假申报科技奖励的畸果。将造假者打回原形是矫枉纠偏的应有之义,改良纵容造假的学术土壤更是当务之急。
 

   (发表于2011年2月16日《东方教育时报》第5版。 责任编辑:周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