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记者观察

王振义获奖彰显“师徒相济”的重要性

( 网络版返回


  董少校

  随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召开,最高奖得主王振义院士受到各界瞩目。他的功绩不仅在于攻克一种疾病的疗法,还在于以超凡的人格魅力培育影响一批弟子,成就了师徒共进的佳话。而后者,在当下科研领域日显浮躁的人才培养环境中,格外具有醒世的意义。

  王振义带陈竺和陈赛娟做研究,发表论文时往往把他们推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自己则甘居其后。是因为王振义功成名就不需要这些成绩吗?当然不是,彼时他正处在学术上升期,同样需要拿出过硬的成果证明、巩固在学界的地位。然而王振义想的是,如果他占据了重要的署名位置,年轻人就难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反观今日,某些风气实在让人难以恭维。在不少高校实验室里,学生把导师称为“老板”,双方形成了近似“学术民工”与“包工头”的关系。项目完成后,导师名利双收,可以去争取更多更大的项目;学生则继续当苦力,有的研究生因此而被迫延期毕业,甚至与老师反目成仇。原本可以充满温情的师徒之谊变得格外扭曲。

  再看王振义、陈竺师徒的联动互助,那是一种怎样美妙的境界!1985年,王振义用全反式维甲酸成功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开创了白血病治疗的新纪元。时隔几年,从法国留学归来的陈竺继续在王振义指导下工作,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阐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原理和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的作用机制,再次引起国际震动。一个是临床实践,一个是机理分析,他们在医学研究方面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让研究交错推进,相得益彰。可以说,王振义的分化诱导疗法不断完善,取得巨大成功,与他对弟子的培育举荐之功是密不可分的。

  后面的故事,大家想必耳熟能详了,王振义在个人声望如日中天的时候主动让贤,推让陈竺担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陈竺在得知自己有机会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卫生部长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向导师咨询,该不该去。王振义获得最高奖后,陈竺当天即发去署名“您的学生”的贺信,并于次日身临庆祝表彰大会现场,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王振义师徒相济成为美谈。回看当今高校,不少师生关系功利当道,让人不禁翘首以待这样的佳话重现。

   (发表于2011年1月26日《东方教育时报》第5版。 责任编辑:周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