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互联网正在把它的“智能伦理”强加到人类的大脑上,改变人们思维的平衡,而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
警惕网络时代的“浅学习”和“浅思考”
( 网络版,返回
)
时报特约记者 董少校
除了睡觉,一名大学生在寝室的时间很可能是这样度过的:坐在电脑前,开着即时通讯工具和同学朋友聊天,登录BBS浏览帖子,借助搜索引擎寻找学习相关信息和生活资讯;哪怕在上课,也可以打开手机看网络新闻,发微博或微信记下生活的点滴……大把时间借助网络就能度过,而且还感到忙忙碌碌,过得很充实。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及网络在大学生群体越来越普及,越来越深刻地介入到他们的学习、娱乐、交流等日常生活。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其中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互联网如同空气、水、食物和住所一样重要。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使用工具,并非被动地担当生活助手的角色,而是会反作用于使用者,改变人们的阅读、学习、思考习惯。不少学者担心,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会让人变得浅薄。在使用网络的同时对其负面作用保持警醒,这是每个大学生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必须面对的课题。
搜索引擎 呈现与遮蔽的隐性符码
2011年4月3日,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BBS上,出现了网友fcs发表的网帖:“毕业了,找了家搬家公司搬行李。百度出上海某知名搬场公司的400电话,叫了辆车,谈好了价钱。可是来了之后却说要另出很高人工费,态度还很差,跟他们折腾一晚上,给他们加了好几十块钱才算搬过去了,搞得相当郁闷。我想正规的搬家公司不至于这样啊,于是上网搜了下,发现竟然是冒牌货。百度如此不靠谱啊。大家以后找搬家公司的时候一定小心,切勿上当!”
随着互联网的日渐普及,搜索引擎越来越深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有问题,百度一下”不仅是一句广告语,更成为许多网民的生活方式。Google(谷歌)是互联网时代最具魅力、最成功的企业之一。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搜索引擎也引发了许多纠纷,产生了各种各样社会问题。
搜索引擎是一个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搜集整理,然后供使用者查询的系统,其日常运作可以分为网络自动运行和人工干预两部分。从搜索引擎的特征可以看出,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具有遮蔽与呈现两种功能。搜索引擎对网页的过滤、拒绝、删除构成了对互联网信息的遮蔽,确保搜索引擎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应对互联网生态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呈现是搜索引擎的另一项功能,通过技术处理,让某些或某类网站链接优先出现在搜索结果中。在产生搜索结果的同时,搜索引擎拥有了一种与信息生产相伴而来的权力。不仅如此,搜索结果可以接受技术手段的调整,按照搜索引擎公司所希望的样子显示出来。由此,搜索引擎对有关网站进行引诱或威胁,对网民加以诱导,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搜索引擎的权力触角广、影响大,在政治上介入了意识形态的塑造,在经济上引导着财富的流向。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它也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自搜索引擎出现以来,人们对它操纵结果排序的指责就没有停止过。2008年11月,中央电视台曝光百度人为操控搜索排名,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因为百度搜索引擎竞价排名提供的虚假网站或信息上当受骗。以“肿瘤”为关键词在百度进行搜索,排名首位的是总参管理保障部医院,记者调查发现,医院网站上介绍的“肿瘤首席专家”涉嫌造假,误导网民,让消费者花了冤枉钱。不该排搜索结果前列的网站排在了前边,网站、厂家和搜索引擎公司得利了,消费者的权利却受到了极大的侵害。
竞价排名是百度公司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完全“客观”的排名事实上并不存在。时隔两年多,网友fcs
以为输入知名搬场名称后,最前结果显示的就是该知名公司,不过这种想法被证明是错了。“李鬼”与搜索引擎串通一气,引诱消费者上当,让人懊悔不迭。这只是网上司空见惯的毫不起眼的小例子,却反映出大学生对搜索引擎的依赖甚至轻信,已足以影响到现实生活,甚至造成财富和精神上的损失。
CNNIC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搜索引擎使用率首次超过网络音乐,成为我国网民规模最庞大的应用,使用率达81.9%。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4.9亿,使用率为79.3%,为仅次于即时通信、网络新闻的第三大网络应用。
随着互联网信息的迅速膨胀,传统门户网站地位有所降低,而搜索作为互联网发展的引擎,越来越显现出其“新门户”的特点。在互联网的各种不同功能中,搜索引擎可能是和人类认知产生最直接关联的一种。
“从早上一睁眼开始,去哪儿吃早饭,坐哪路车,文案怎么写,下班放学之后去哪K歌,明星们的八卦,最新的新闻事件更新,哪里有购物打折,身体不舒服是怎么回事,甚至你忽然想知道某个久违的朋友的近况,都可以立刻上网搜索一下。”一位有着“搜索引擎依赖症”的网友说,他无法想象如果有一天搜索引擎从他的世界中消失了,他该怎么生活。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课程论文、思想汇报、交流发言……都不是什么难事,搜索引擎里一搜,便有了可以参考的样本,稍加修改之后,就可以得到一份像样的成果,足以交差。
有资料表明,搜索引擎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着重要影响。2011年1月18日 《光明日报》载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中心课题组的调查报告显示,56.9%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对学习影响较大或非常大。网络学习方式以搜集信息资料为主,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最主要方式为:查阅、下载学习资料及搜索、获取信息,所占比例分别为37.0%、33.9%。这些都和搜索引擎有着密切的关系。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搜索引擎是大学生信息获取的首选方法,需要学习信息时,68%的学生首选搜索引擎; 需要生活资讯时,47%的学生首选搜索引擎。
专家指出,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非常有用,但是,搜索引擎有一种狭隘的人类智力观,这种观点强调的是速度和效率。它们似乎没有意识到更加冷静、更加集中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这种思维方式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事物上,而不是很快地搜集很多琐碎的信息。
因为对搜索引擎“呈现”与“遮蔽”的特性认识不足,许多大学生坠入了信息的海洋中,被搜索引擎牵着鼻子走,丧失了自己的独立判断。面对搜索引擎提供的丰富信息,大学生很容易陷入无从选择或迷失自我的境况,真正留意的却如“沧海一粟”,只限于搜索结果界面的前几页,花费了大量时间,效果却未必尽如人意。
调查还发现,在信息加工这一关键的认知环节,半数学生仍然停留在复制粘贴的粗加工层面,搜来的信息未能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最终对他们的认知水平并没有很大的帮助。专家指出,搜索引擎可能助长人们的惰性,会弱化认知水平,这绝非危言耸听,大学生务必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
微博和微信 思想观点的碎片化表达
人们把2010年称为微博年,因为微博在若干公共事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经过商业网站的成功推广以及微博用户的接力追捧,微博被迅速制造成一个巨大的媒介神话。此后不久,微信横空出世,迅速凝聚了数以亿计的用户。大学生作为移动互联网的高普及群体,成为这些应用方式的拥趸。然而,在微博和微信的八面风光的背后,需要追问和思考这些新兴媒介形态的宽度与限度。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它拓展了人们感知世界的边界,但同时也限制了人们的感知,规定了人们思考世界和表达自我的方式。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今天的网络媒介,媒介技术的进化并不必然带来思考与表达方式的进步,甚至会造成原有优势的流失。微博和微信大红大紫,催生人们的公共生活,同样造成人们关注、思考与表达新的限制,让人们付出牺牲思想的深度和宽度的代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涛甫认为,微博时代的读写离我们的眼睛、嘴巴很近,而离大脑较远;离感性很近,离理性较远;离舆论很近,离思想较远。
如果不适当控制自己的时间,微博会让人浪费很多时间,毕竟,碎片信息、碎片思考有其局限性,不能提供系统性思想。微博视野的阅读,是典型的浅尝辄止的阅读。人生苦短,时间和注意力都是稀缺资源,在微博上投注了过多的时间和注意力,必然会挤占总的读写时间。关键的是,微博改变了人们读写方式。习惯于微博读写的人,思维方式也被微博化,即被碎片化、颗粒化、浅表化,缺乏对问题深度观照和思考的能力。值得担心的是,一个共同体的读写活动,如果在螺蛳壳里兜圈子,其思维是走不远的,思想也很难远行。
微博写作是典型的“微写作”。微博带来了“草根”写作的喧哗与骚动。这在表达的自由与话语民主上可能是进了一大步,但它的局限也是很明显的。在140个字符的空间里,表达精英的长线作业与深度表达的优势并不明显,精英的道德优势也凸显不出来。在微博世界里,甚至还会出现“大众”启蒙“精英”的“倒灌”现象。在微博世界里,大众围筑的舆论力量会形成巨大的话语能量,会挤压思想的独立空间。微博写作容易成为舆论表达的工具,而不是思想的扶梯。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社交工具,满足了大学生追求新奇的特点,越来越多地介入他们的社交和娱乐活动。他们发挥微信可发送语音、“摇一摇”等功能,与好友亲密互动,认识附近的新朋友,在“朋友圈”阅读或发布各种讯息。这种社交方式久而久之会对大学生的认知造成误导,这里的阅读也呈现出主题分散、话题转移迅速、评论便利但容易导致简单化表达等特征,弊病与微博如出一辙。微博、微信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个人形象的平台,开通了与同学、老师、亲友交流的新渠道,然而其消磨志向、弱化思考的负面作用不容忽视。
拒绝浅薄 网络时代的理性选择
不少大学生对于网络的态度,简直可以用“岂可一日无此君”来形容。脱离了网络,不看网络新闻、不上微博、不刷微信,就不方便阅览查询信息了,就不便于和同学、老师、亲友保持联络了,于是坐立不安,心神不宁。而去教室自习、在宿舍拿起一本长篇小说静心阅读,则变得非常奢侈,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网络真的那么重要吗?让我们来认识一位教授——江晓原。他是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2011年在《不要迷失在信息的汪洋中》一文中说,他已连续7年不看任何电视节目、不上网看任何新闻,只是通过看纸质报纸和杂志的方式了解相关新闻信息。是因为他不了解电视、不懂得上网,或者没有看电视上网的条件吗?当然不是。江教授家里有电视机,平时用来看影碟;他不时在电视台露脸,还经常更新自己的博客,甚至还主持着一个小网站。
堂堂大学教授,为什么做事这么“绝”?江晓原的出发点在于,现在的信息实在太多了,其中许多是毫无意义或马上变得毫无意义的,他需要寻求信息的“过滤”机制。如今电视节目的终极目标其实只是广告,而网上的新闻乱七八糟什么都有,相对而言,纸媒由于监管比较严格有效,“信息垃圾”比前两者要少些。江晓原说,互联网上“人人可参与”的假面狂欢,带来了铺天盖地的信息垃圾和更多的坑蒙拐骗,网络游戏和微博则让人和吸毒一样上瘾。所有这一切,都引诱着人们越来越远离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不能再盲目而毫无保留地去拥抱一切信息,我们更需要宁静和思考,需要自己的精神家园。
不能不说,江晓原教授是网络时代的清醒者。他的看似极端和不近人情的做法背后,是对互联网负面作用的深刻了解与洞察。在享受网络便利条件的同时,当代大学生有必要为自己保持一方心灵的净土,让互联网成为个人的帮手,而不是让自身变成互联网的奴隶。
人们在网络上花的时间越多,在其他事情上花的时间就越少,尤其是阅读书籍、杂志和报纸。现在的年轻人花在阅读上的时间要比十几年前大为减少,闲暇时光几乎完全被网上活动所占据。有人说,互联网变得像个电子糖果店,以不同的方式“诱导”人们。当打开第一个网页的时候,“诱惑”便紧随不舍:一条新闻跟着一大串的相关新闻,一条资讯紧接着一长条的相关资讯; 看不完的微博,读不完的微信,听不完的音乐。
人们为了看到更多的内容而不断点击,迫切地从一个链接进入到下一个链接,直到关掉所有网页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这场网上“冲浪”似乎一无所获,因为大脑能记住的东西屈指可数。浅阅读在强化人们的反射反应、视觉处理能力的同时,损失了人们深度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网络不同于先前所有的通讯革命,它不只是对传统媒体的替代,而是积极地颠覆和涵括传统媒体。网站上的页面乍看之下很像书本中的页面,但它又是非常不同的。阅读书籍的行为不只是吸引读者的视线,而且也关乎人们的触觉。纸质、书的种类甚至字体大小等对阅读感受的影响超乎人们的想象。江晓原教授抗拒电子新闻而阅读纸质的报刊,绝非作秀,而有其深刻的意义。
与即时通信、网络新闻、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应用相伴相随的是浏览的、扫描的、同时应付多种事物的思维方式,随着人们更频繁、更广泛地使用互联网,已经开始失去其他的思维方式,特别是需要持续的注意力、需要集中精神的思维方式,以及那些需要沉思、反思和内省的思维方式。和历史上的其他信息媒体一样,互联网正在把它自己的“智能伦理”强加到人们的大脑上,改变人们思维的平衡。
利用书籍和图书馆,你不得不做出知识的跨越才能到达研究的下一站。但如今,机器会帮你完成这一步。当人们把记忆“外包”给一台机器的同时,也“外包”了个体的智慧甚至是身份。如卡尔所说,因特网的作用就像毒品,它能使人得到即时的满足,价钱也便宜。就像化学麻醉品一样,网络的“尖锐刺激”造成了意识和无意识思想的短路,阻碍了人们的大脑进行深度的或创造性的思维。
互联网会不会让人们变得浅薄?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讨论还在继续。网络会改变人们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则是毫无疑问的,对网络难分难舍的大学生,有必要对此加以关注,并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有所警惕。大学生要从“浅表达”“浅阅读”“浅思考”的泥泞中走出来,为仰望星空留一些时间,为深度思考留一些可能。
(本文内容收入《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研究》一书,有改动。)
(发表于2014年2月19日《东方教育时报》第4、5版。责任编辑:周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