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太空课堂释放教育正能量

( 网络版返回


  董少校

  航天员为中小学生太空授课,数以千万计的青少年领略到太空课堂的无穷魅力。这是教育界的新鲜事,也是航天科技活动中的神来之笔,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史上开辟了新纪元,释放出全社会合力关心教育的正能量。


  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航天工程是一项“高精尖”的科技活动,可以代表一个国家顶级的科研实力和水平。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记忆中,很多关于“科学”的代表符号即为火箭发射、卫星围绕地球运转的相关图形。这种“高精尖”的科技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到青少年,让他们为航天事业叹服崇拜,同时觉得遥不可及。


  正是因为航天科技的“高精尖”属性,决定了相关科研活动中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能量。这里集聚了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具有形象直观的场景和成果,同样存在大量与青少年展开互动交流的机会。2011年“天宫一号”发射时,采用了闵行三中三名学生的方案,将珍稀植物的种子运往太空,之后随神舟九号飞船回到地面。这曾给本校乃至全国的青少年带去鼓舞,激起他们投身科学活动的热情。


  此次航天员开展太空授课,通过视频系统进行现场直播,无疑是一次形式更直接、覆盖面更广、影响力更大的教育活动,是全社会关心教育、参与教育的绝佳示范。其意义不仅在于把失重、液体表面张力等物理知识传递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召唤起全社会的关注,为青少年成长助力添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教育不能仅靠政府一家的力量,也不能把教育场所局限于校园课堂,而需要吸引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当前,上海教育新闻网和《上海中学生报》 发起“中国好作业”活动,吸引社会知名人士布置作业,中小学生自主答题,可谓社会关心教育的有益实践。教授、劳模、律师等不收分文,为青少年的成长贡献力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上蕴含的教育能量有多么大。


  如何把原本散落、隐藏的能量汇集起来,为青少年所乐于接受、容易吸收,这考验着教育者的智慧。此次“太空授课”在教学内容、教具制作、授课时机、天地互动等方面进行了充分准备,使得授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谓上了精炼生动的一堂课。这也提醒人们,教育是一项需要用心完成的事业,必须周密筹备、认真实施,才能真正把好事办好,让教育的正能量成为青少年前行的动力。

   (发表于2013年6月26日《东方教育时报》第7版。责任编辑:周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