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自主招考呼唤“全联盟”时代
( 网络版,返回
)
董少校
秋冬时节,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纷纷出炉,好不热闹:先是清华、上海交大等五校联考扩容为七校,继而北大、复旦等七校宣告结盟,最近同济、天津大学等九校决定联合考试。民间戏称之为“华约”“北约”和“第三阵营”。从几年前每所高校独立命题、分别组织考试的单兵作战,到2010年五校联考,高校自主招生迈出了重要一步。此举广受社会各界肯定,一个基本考量在于减缓了考生的奔波之苦,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经济付出下,获得更多入学选择机会。然而,当前的三足鼎立局面,能够确保考生应试成本最低、选择机会最大吗?恐怕未必。
细看美誉度颇高的“华约”和“北约”两大阵营成员名单,可以发现个中关系非常微妙。比如在上海,上海交大和复旦已平行开展自主招生多年,从地域的相近性来说,应该存在联袂结盟的便利,然而没有;北京也一样,清华和北大双雄并立,势均力敌,在网揽优秀生源方面,两校没有携手并行,而选择了“各奔前程”。明眼人能够看出,两大阵营形成的背后存在同城高校之间的瑜亮情结,意气用事,说得严重一点,就是各立山头,以邻为壑,水火不容。
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在于,如果一个优秀考生想争取清华、北大两所高等学府的入学优惠,作出比较之后再决定去向,对不起,请分别参加“华约”和“北约”的考试去。考生要么“作一个艰难的决定”,把选择范围局限在同一招考阵营的高校之内,要么费神费力按照不同联盟的安排去赶场子,参加几近把人“烤糊”的多次考试。多个招考联盟的成立在少量高校之间打通了障碍,却又人为制造了不同联盟之间的新壁垒。
高校结盟意欲何为?在“北约”宣布联合招考的公告中,特别把“为考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减轻考生负担”作为基本出发点。但真正为考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减轻考生负担的做法,莫过于实行自主招生政策的高校“全面结盟”,实现大规模的联考。上海教育评估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伟江说:“优秀学生只需参加一次考试,经过后续的选拔,得到多所高水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才是自主招生考试的理想状态。”
让人感到失望的是,结盟之意非“减负”,在乎网揽生源也。据知情人士透露,一所2010年未加入联考行列的南方高校,在五校联考的“进逼夹攻”之下,当年生源质量较往年全面下滑,校领导感受到巨大压力,于是2011年毫不犹豫地加入一家招考联盟之中。有些高校“入盟”行动之快,简直可以用“急吼吼”来形容。在“北约”成立的几天之内,中山大学等高校随即加盟,成员高校从七所急剧扩增到十三所。抱团招生的背后,担心被“主流高校”排除在外、争抢优质生源是重要的动因。
高校自主招生新政你方唱罢我登场,乱花渐欲迷人眼,对考生、学校、家长来说,光是弄清楚这些政策就是极大的挑战,且不说去一一迎考。出于为考生减轻负担、增加选择机会计,各高校有必要打破不同联盟之间的界限,实行“全联盟”的招考方式。这或许是高校自主选拔录取的一个方向。已经有学者和专家在呼吁进行“联考+自主招生”模式了,在不断探索完善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学业水平测试+自主招生”的模式。那时候,“全联盟”也就成了“无联盟”。只要联考成绩在手,考生就可以去申请心仪的高校。
自主招生考试距“全联盟”时代还有多远?今年10月,由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复旦等九所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即C9联盟的正职校长、书记齐聚复旦大学,共商一流大学建设大计,展现出一派团结和谐的图景。C9联盟几乎囊括了目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大学,成员高校如果能承续彼时的融洽关系,在自主招考方面摒弃成见,破除山头主义,实行联考,那势必得到更多高校的拥护和认可,考生可以“一考走天下”,步入“全联盟”时代。C9联盟成员高校是否有魄力、有雅量完成这样的使命,我们拭目以待。
(发表于2010年12月8日《东方教育时报》第8版。
责任编辑:周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