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热传的《牛蛙之殇》是一碗“毒鸡汤”
( 返回
)
若何
新学期伊始,一篇题为《上海退休教授6000长文批幼升小“牛蛙战争”刷屏,字字扎心!》的帖子在朋友圈火了,阅读量很快突破100000+,点赞评论者众。文中说到一位退休教授写了《牛蛙之殇》,自述带外孙幼升小“失利”而移民西班牙的故事,流露出纠结焦虑的心情。这位教授被称为“牛蛙外公”。
帖文叙事带着麻辣味和超现实感,有网友说它是为移民中介机构作的软文,笔者更觉得是汇集了众多择校“梗”的故事拼盘。外公是教授、母亲是公务员、父亲是海归、邻居能耐非凡等人物设置典型而妥帖,孩子要求大人控制体重、面试题导向死记硬背、老师排斥祖辈带孩子、海归爸爸揭竿而起……种种曲折而富有戏剧冲突的情节出现在同一个家庭中,实属稀有,加上作者及单位信息隐晦,一切看起来都指向一个经过艺术加工的教育寓言。当然了,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这篇帖文广为传播,问题不在于它的真伪,而在于里面谈到的教育现象引起了若干家长的同感,折射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公众焦虑。就文本中的“牛蛙外公”(现实中不一定存在这位退休教授)而言,他的焦虑固然有教育发展区域间不均衡的的外部环境因素,更多则是源于个人的价值观错位。
第一重错位是狭隘的成才观。在孩子妈妈看来,成才就意味着读名校,孩子要按照“著名民办小学—著名民办初中—著名公立高中—清华北大交大复旦和海外常青藤高校”一路走下去,才算成功,“牛蛙外公”也认可这样的路径设计。在他们眼中,考入名校就是“牛蛙”,普通学生是“青蛙”,再差一点可能就是“蛤蟆”。他们忘记了,这只是孩子成长的一条“可能”轨迹,出于资源稀缺或机缘未合等原因,在每个环节都有可能不得如愿。他们忘记了,政府部门持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在家门口的学校同样可以上好学。他们忘记了,成才的路有千万条,四大名校之外的学校也有进德修业的良机。乔布斯成不了莫言,莫言也成不了乔布斯,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领域。在成长历程中,强健的体魄、完善的人格很难与学校或学历直接划等号。“牛蛙外公”在读书时应当熟知“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如今却要求孙辈认准“华山一条道”,未免矫情和乖谬。
第二重错位是走偏的家学观。“牛蛙外公”口口声声说“家学”,似乎家学就意味着梁思成父亲梁启超那样的地位与声望,林徽因父亲那样的高官显爵,高晓松亲戚那样从清华毕业。有财富、有职位、有学历,对于孩子当然意味着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然而这并不表明孩子必然达到怎样的高度。毕竟,家学更多是长辈对孩子濡染感化的过程,用他们的知识和阅历启迪孩子,掌握一些学习技能,养成良好个人品质,对人谦诚坦荡,在逆境中坚忍不拔,如此等等。家境贫寒一样可以有家学,很多人保留着外婆大字不识却通情达理的记忆。然而在“牛蛙外公”这里,几乎看不到他的学问人格在下一代身上留下的印记。他的女儿在教育孩子方面精巧得近乎势利,何尝不是早年家学缺位导致的结果。作为以照顾外孙为主业的退休教授,丝毫看不出他如何把从事科研工作、为祖国做贡献的经历化作教导孩子的资源,看不出他如何用自身人格引领孩子精神成长,只是扮演着一个“机械保姆”的角色,不教不授。有理由怀疑,这里遇到了一位假教授。
第三重错位是精神缺钙与自我迷失。“牛蛙外公”在开篇即大义凛然地宣称“在国家级研究所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奋斗了一辈子,也倔强了一辈子”,给人感觉是一位充满正气的老知识分子。然而往后读帖文,却发现并非如此,他举棋不定,思路糊涂,毫无主见。邻居家的孩子考入了“四大家族”名校,何以“这次反倒让他们压了一头,受到了嘲讽与看不起,这个气让我们难以下咽”?风风雨雨走过这么多年,在科研上碰到的难题总归不少,生活中却少了一份定力和平常心。邻居家孩子如何,那是他们的事,自家孩子把自家的路走好就可以了,何必把他们当基准?“牛蛙外公”一家试图站上“鄙视链”顶端俯瞰别人,到头来却遭到鄙视,陷入自我设定的陷阱中,为魔所困。帖文最后,“牛蛙外公”沉浸于移民西班牙后的美好想象,丝毫不提孩子被从熟悉的文化环境连根拔起后可能遭遇的困境,与“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奋斗了一辈子”的个人身份相比显得极为怪异。
读完帖文回思,更相信《牛蛙之殇》是一篇精心构思的文本,是一碗充满偏见的毒鸡汤,其热传更多是出于歪批教育的立场和由此展现的叙事技巧,迎合了一些人调侃社会、解构崇高的趣味。当然帖文确实有看点,不在于里面的故事是否真实发生过,而在于为“牛蛙外公”一类的糊涂人、盲从者造像。他们随波逐流,心头充满焦虑,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忙着择校或移民,置孩子内在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需求于不顾。人们有必要认识到“牛蛙外公”们语重心长背后的精神沙化与价值观错位,并从中引以为戒,真正用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教育。
(发表于2017年9月20日《东方教育时报》第7版。责任编辑:周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