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开明课本”热销折射童真诉求

( 网络版返回


  董少校

  最近,由叶圣陶主文、丰子恺绘图的《开明国语课本》再次受到公众关注。这套老教材1932年面世,解放前印了四十余版次,风行中华大地。2005年上海一家出版社重新影印出版,逐渐受到热捧,近来甚至卖到脱销。《开明国语课本》编排文图并茂,书中包含着长幼有序的人伦之美、清淡平易的传统文化知识,而其充满儿童情趣的独特视角尤为当今家长和孩子所喜爱。这套教材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今小学教材的不足和人们对童真回归的热切期盼。

  《开明国语课本》一文一画,文则平实易懂,画则清雅素淡,字则落落大方,儿童趣味融入其中,读来如轻风拂面,意趣盎然。如第一课《先生早》只有两行:“先生,早”,用小孩子的口吻;“小朋友,早”,用先生的口吻。文字之外,配以师生互致问候的图画。这样的对话平和温馨,刚入学的孩子一听就会,而尊师爱生的美德自在其中。又如《太阳》:“太阳,太阳,你起来得早。昨天晚上,你在什么地方睡觉?”完全是用孩子的视角去写,启发他们的发散性思考,让他们在增进知识的同时涵养性情。近年有的学校把这套教材当课外读物,结果发现,几乎不用教,孩子们一读就能成诵。

  反观今日小学教材与教学,存在不少违背儿童意愿和身心成长规律的现象,让孩子变成“小大人”。一个含蓄的故事,改编时硬要加上“卒章显志”的尾巴,对文章主旨进行刻意拔高,虚假做作。以考试为导向,不分青红皂白对文章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思想,割裂文章的完整性,误入工具为本、器术至上的歧途。儿童对事物充满好奇,富有想象力,教材中大量批评教育、劝阻禁止的内容则无异于对童心童趣的围剿与扼杀。

  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历程中具备不可替代的地位。不少人会有这样的体验:幼时读过的书、学过的课文,会在记忆里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历数十年而如故,直接影响到后来的思想行为习惯。更有学者认为,小学语文课本的水平代表了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底线,小学教育担负着昌化国民精神的使命,比大学教育更加重要。种下桃李收获果实;种下蒺藜,生长出的只能是刺。失去童心童趣的文章抹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学习热情,有碍于他们潜能的充分发挥,为害甚远。充满童真的语文教材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学、对自然、对社会的浓厚兴趣,引导他们养成健全朴壮的人格,获益终生。

  世易时移,今天直接把《开明国语课本》搬进课堂当做教材未必合适,但它的热销是人们呼唤童真的表征,值得引起主政者和教育者的深思。
 

   (发表于2010年12月15日《东方教育时报》第7版。 责任编辑:周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