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高校智库建设呼唤绩效评价改革
( 网络版,返回
)
董少校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启动至今短短几十天,多家高校已成立高规格研究机构,快捷的行动显示出各高校推进智库建设的热情,以及在相关领域研究咨询中分一杯羹的用意。
然而有些高校在对研究者进行绩效评定时,看重在各级核心刊物发表论文的指标,否则课题结项、职称晋升一票否决,从而形成学术研究的论文导向。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少研究者对接合作时,首先介绍所在学科有多少年光荣历史、取得过什么重大成果,然后根据原有学科优势提出一整套研究计划,全然不顾作为需求方的政府相关部门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这就把主次的顺序弄颠倒了。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有些需求来得很直接,甚至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就拿刚刚启动的上海自贸区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事物,外部环境瞬息万变,对于实践中碰到的个别问题,容不得拿出一两年的时间去给专家进行研究。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兆杰在上海财大自贸区研究院揭牌仪式上曾说,对于一下子难以回答的问题,需要进行短平快的研究,一两周内形成一二三四的条款,让决策者明白是怎么回事,接下来采取怎样的措施。假如研究者依照按部就班做学问、发表论文的思路,就跟不上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节奏。
这就需要对原有以发表论文为核心内容的绩效评价制度进行改革。
华东政法大学在成立社会综合治理研究院之际,同时出台了研究成果认定办法,可谓高校智库绩效评价的良好样本。其中规定,研究成果作为立法建议被有关机关采纳,并转化为法律规范的;研究成果作为政策、对策、工作建议被有关机关采纳,并专门制定正式文件的,分别视为在一定级别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对于研究成果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研究者为国家党政机关集体学习授课等,同样可按相应级别转化为论文。这样,原本未必属于学术研究的决策咨询报告,也具备了与学术成果相当的分量,从而引导研究者投入科研精力去面对。
日前,上海出台《加强上海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完善以贡献和质量为导向的绩效评估办法,建立以政府、企业、社会等用户为主的评价机制。这为高校智库建设释放出一种积极的信号。是时候打破论文至上评价机制的时候了,而且唯有如此,高校智库建设才能有所作为,真正起到咨政启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发表于2013年11月27日《东方教育时报》第7版。责任编辑:周慰
。转载:上海教育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