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制订大学章程要广纳师生智慧

( 返回


  董少校
 

  近期,多所高校启动了大学章程的编制工作。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纷纷在校报开辟专版或专栏,刊发师生笔谈,围绕大学章程的制订展开讨论。这是一种很值得赞许的现象。大学章程事关大学的运行方式和未来走向,其编制一定要倾听各方诉求,广纳师生智慧。

  大学章程作为大学自治的宪章,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规定,是大学得以成立并获得合法地位的基本条件。对不少高校来说,《高等教育法》施行13年来都在“无章程”状态下运行,如今编制章程有种亡羊补牢的意味,更是时不我待。今年元旦起,由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开始施行;5月29日,上海市高校章程建设工作会议召开,这些无疑都为高校编制章程吹响了冲锋号。

  应当看到,尽管制订大学章程有着强烈的紧迫感,却不是一蹴而就的,成立起草工作组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并不可取。正是因为大学章程在大学的制度体系中具有最高的地位,这个过程一定是充分讨论、凝聚共识的过程,不可或缺的是建立一套师生互动参与的机制,在前期酝酿、初稿讨论、文本公示、颁布试行等环节广开言路,让章程体现出全校上下的共同意志。

  大学按照怎么样的机制运行、资源根据什么规则分配,这绝非行政部门闭门造车就能设计出来的,教师和学生身在其中,感受真切,最有发言权。他们希望有一套能够激发事业心、调动积极性的运作体系,通过章程的制订来解决一些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例如,作为一校之内地位至高的决策机构,党委会、校务委员会、教代会之间是什么关系?学术委员会如何在分配学科资源方面发挥作用,改变“985”、“211”等重大资源流向不透明的状况?如何改变学生权益被少数人代表的处境,经由更加通畅的渠道,更加充分地参与大学管理?等等。

事实证明,师生在大学章程的制订方面是有话可说的。仅今年6月的4期《复旦》报上,就连续辟出4个“《复旦大学章程》制订讨论专版”,刊发了13篇笔谈和12则短论,作者既有大牌教授也有平常学生,从宏观思考到微观建议,言之切切。《同济报》也设置“聚焦大学章程编制”专栏,登载了多篇师生文章。

  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的做法可以带来一种启示,那便是高校在制订章程过程中要广泛开辟表达平台,通过校报、新闻网、校内公告栏等途径,动员引导师生建言献策,并借助微博、BBS(电子公告版)、易班等新兴工具展开深入互动,进而将交流的成果加以收集、汇总、梳理,融入章程文本之中。由此,让精彩的观点呈现出来,成为制订章程的宝贵参考乃至有机组成部分。

  制订大学章程并不是在学校现有规章基础上简单地增减,而是要在总结历史经验、梳理办学思路的同时着眼于未来,实现顶层规划,其品质直接关系到大学长远发展的后劲。师生的广泛参与不仅有助于增加大学章程的水平,而且将释放他们作为学校主人翁的自豪感,会聚起学校大步前行的力量。

   (发表于2012年9月12日《东方教育时报》第6版。责任编辑:周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