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创业教育须走出急功近利误区

( 返回


  若 何
 

  据6月5日《文汇报》报道,上海市教委课题组发布的《沪苏浙皖高校创业教育状况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四地家长对子女创业的支持率均超过50%。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学生创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就业选择,正在得到社会的认可;但与此同时,当前创业教育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误区,因为急功近利而带来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值得引起关注。

  第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是认为“创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老板”。把目光局限于少数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学生,向他们提供营销、财务、注册企业手续等方面的强化培训。这样看起来快捷高效,实则把创业教育看低了。创业者不是无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而是从推崇创新、鼓励尝试的土壤中“长”出来的。开展创业教育不能紧盯着涌现出几名企业家,孵化出几家创业公司,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创业素质,在他们心里撒播创业种子。毕业之际他们可能选择就业,但完全可能受创业理念的影响,在五年十年之后走上创业道路。这同样具有正面的意义。

  第二种急功近利的表现是坚持“高科技型创业才值得鼓励扶持”。在给予资金支持、政策优惠或开业指导时,相关方面常青睐那些科技含量高、拥有专利技术的创业者,如化学试剂、精密仪器等项目,而对送水、卖蛋饼、开淘宝店等草根创业者不屑一顾。殊不知,高科技型创业毕竟少之又少,拥有高端技术也不能和创业成功直接划等号;餐饮、物流、批发、贸易等行业由于贴近民众生活,可能蕴涵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如果在创业起步阶段提供一定扶持,也有望产生促进就业、盘活资源、方便百姓的综合效益。高校、政府部门等有必要摘下只认高科技型创业的有色眼镜,推动大学生创业活动的蓬勃开展。

  第三种急功近利的表现是认定“大学生创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胜败乃兵家常事,谁说今天跌倒了,明天就不能爬起来,继续干一番新事业?必须倡导宽容失败的社会风气,在创业者身陷困境时施以援手。一名迫不得已从创业途中退出的大学生,是否仍能得到创业指导、税收优惠,开始新的尝试?还能不能回归正常的就业之路,享受普通应届毕业生在包括落户在内的一些政策?在对创业失败者“拉一把”方面,高校、政府部门等都可以有所作为。

  上述当前创业教育推行过程中的种种弊端具有很大的腐蚀性,制约着大学生潜能的发挥,不利于教育机构革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影响社会整体创业效能的实现。高校、政府及相关行业组织须及时走出误区,用更加开阔的视野和胸怀看待创业教育。

   (发表于2012年6月20日《东方教育时报》第6版。责任编辑:周慰 。转载:上海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