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本市首批大学生赴郊区“三支一扶”已近半年——

 

学生“村官”上任先学本地话

 

 

( 网络版请看这里返回

 
 
  镇里、村里来了大学生!去年8月,本市首批262名大学毕业生奔赴崇明、奉贤、南汇等10个郊区,开展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等工作。他们来自本市复旦、交通、同济、华东师范、华东理工等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者超过80%,其中支农人数占到总人数的76%.这些大学生“村官”上任后,是否已经进入角色?记者连线了部分大学生。

 

说服家人来支农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本科生管祎俊,如今在奉贤区青村镇宣传科任职。其实,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他,在毕业前,已经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月薪3000多元。但小管觉得参加“三支一扶”,更能实现自身价值。“刚开始家里人反对得厉害,爸妈当年有过上山下乡的经历,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又‘步后尘’,服务期满后还不晓得出路怎样。”小管说,那阵子他最大的工作就是当“说客”,施展软磨硬泡的本领,最后,父母实在拗不过他,“就当是一次锻炼吧。”爸爸说。

 

为交流学好方言


  正式上班后,小管遇上的一个难题就是交流。“每次到村里去,遇上年纪大的,我说普通话,他们听不懂,老人讲方言,我又听不懂。”小管干着急,又想不出办法,只好手舞足蹈地比划。半年多下来,小管已经能听懂95%以上的本地话了。
                 
  在南汇区周浦镇周东村村委会工作的张生,遇到了同样的“口语”难题。“村委会的干部都是本村人,他们和村民交流起来很容易,而我听起来就很费力。即便现在,如果村民讲得太快,我还是听不太懂。”
                 
  小张的老家在江苏扬州农村,对于儿子读了大学、又回到农村工作,父母没啥意见。他们告诉张生:在农村工作,听起来可能不太好,但人需要慢慢成长,不能什么都好

 

两年后重新择业


  “工作上,我多少觉得有些遗憾,我学的食品专业知识基本派不上用场。”在经过大半年的工作后,小张有一丝失落。他非常希望自己能忙碌起来。
                 
  “两年以后我们还面临着重新择业,不能完全依赖政府,所以我在工作之余还会继续学习。这只是一个过渡吧。”小张说,他准备参加今年的注册会计师考试,为2年以后的再求职“未雨绸缪”。据悉,大学生“三支一扶”服务期满后,在考研、就业方面有一定的优惠政策。
                 
  而管袆俊则看好自己目前的工作。“我觉得自己适合这样的工作,农村也需要我们这样的人。我想我不会限于这两年,我会义无反顾地走这条路。”
                 
 

             本报记者 钱滢瓅通讯员 董少校
                 
 

 

     (发表于2007年1月29日《新民晚报》。责任编辑:张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