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2007中国都市圈评价报告》在上海发布
( 网络版
,返回
)
中广网上海9月24日消息(记者吴善阳 通讯员董少校)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都市圈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撰写的《2007中国都市圈评价报告》昨天在上海发布,报告是从2005年开始对中国发育中的18个都市圈进行综合竞争力的全面评估和跟踪研究的继续。《都市圈发展与管理研究系列丛书》同时首发。
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首先沿用之前发布的都市圈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最新数据(2005
年)对中国18个都市圈综合竞争力的发展变化进行评价,在得出最新的竞争力排名结果基础上进行分析,并对近三年(2002-2005)18个都市圈综合竞争力的变化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二,以“比较”为主题,对中国都市圈的发展状况进行纵向、横向以及国内外的比较。分别对20年来(1986-2005)18个都市圈综合竞争力状况变化的轨迹、国内三大都市圈(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经济发展方式、国际三大都市圈(东京都市圈、纽约都市圈和巴黎都市圈)的空间、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进一步发现、验证影响都市圈发育发展的规律性因素。
评价报告以基于大量数据的实证研究为特色,并形成了一些鲜明的观点:首先,2007年都市圈综合竞争力的排名显示,与2006年相比,中国都市圈综合竞争力的整体格局变化不大,前八位都市圈表现非常稳定,东部都市圈优势明显。综合最近三次综合竞争力评价的结果,个别都市圈的表现引人注意,青岛圈、武汉圈都有明显的上升,而汕头圈的相对竞争力排名显著后退。第二,对20年中国18个都市圈在三个时间截面(1986、1996、2005)的发育发展状况的追踪研究显示,总体来看,20年来都市圈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大为加强。表现在集聚能力急速提高,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心城市的经济势能不断强化(见表2和表3)。另外,沿用都市圈综合竞争力评估的指标体系进行跨时代三个截面分析的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18个都市圈竞争力的变化,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特征,表4清晰地反映了这种区域上的差异,即东部都市圈竞争力持续加强,中部都市圈急速陷落,东北部都市圈衰退明显,西部都市圈有起有落。
根据国内三大都市圈经济发展方式的比较研究,研究者得出三条重要结论: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从经济增长整体的平稳性和福利效果来看,三大都市圈中珠三角的经济发展模式更为理想。首先,珠三角是三个都市圈中经济增长动力结构最为多元化,稳定性最好的都市圈。相比长三角和京津冀居高不下的积累率,珠三角的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程度是最低的,其在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上显得更为均衡和稳定,投资的产出效率更高,这使得珠三角都市圈的经济增长结构相对平稳,动力更多元、更可持续。第二,在人力资本和创新能力方面并不占优势的珠三角,最近十年中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提升了珠三角都市圈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第三,从经济增长对民生改善的程度看,珠三角都市圈城乡民众生活的富足程度是三大都市圈中最高的,无论是人均收入还是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率都明显高于另外两个都市圈。
更值得一提的是,珠三角都市圈内部的经济发展差异度是最小的,经济发育的均衡度相当好。最后,从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来看,珠三角经济增长的资源代价和环境代价也是三大都市圈中最小的。第二、长三角都市圈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圈。若以11%的增长速度计算,其GDP到2020年将达到15.92万亿元,若以每年2%的发展速度预测纽约都市圈和东京都市圈的增长,并保守预计2007-2012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6:1,2012年以后汇率为1美元兑5元人民币,到2013年左右其经济总量将超过世界著名的纽约都市圈,到2018年左右赶上东京都市圈,在总量上将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大都市圈,其战略地位将不言而喻。第三、京津冀都市圈作为后发地区,面临历史机遇,近期发展速度非常快,但需警惕水资源瓶颈问题。
最后,通过对国际三大都市圈的比较研究,发现国际大都市圈呈现出共同的特点,值得关注和研究:一、无论东京、纽约还是巴黎都市圈在空间结构上都显现出鲜明的梯度圈层结构,各种地均指标都随着都市圈的扩大而由中心向边缘梯度下降,这种梯度既表现为中心城市内部不同圈层之间存在明显的经济落差,又体现在大都市圈范围内内、中、外圈层的明显梯度。二、中心城市CBD的作用越来越强大,对东京、纽约、巴黎的实证研究表明,这些国际大都市的CBD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地租的上涨而向外扩散,反而集聚度越来越高。
三、从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视角看,中心城市的主导产业均是都市型产业,如金融保险业、专业服务业、服装业、出版印刷业;而内圈则多是制造业;外圈除了服务于本地居民的本地型产业之外,几乎没有什么产业,多是处于待开发状态生态涵养地。反映出大都市圈产业布局有着高度集聚和可持续利用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