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刻石头 ( 返回 )
读到大四,课程少下来,正是写毕业论文、实习、找工作的时候。我想抓住大学尾巴多学点东西,就报了日语、篆刻等选修课。学习篆刻受了弘一法师的影响,他年轻时多才多艺,让感情心性自由表达出来。于是在这方面步其后尘,表达仰慕与敬意。 教篆刻的是徐庆华老师,韩天衡先生的弟子,书印俱佳,才气毕现。我前后跟他学了两学期,说起来是书法、篆刻两门,更多精力用在篆刻方面。青田石和刻刀自己买,各种宣纸、光纸、黄纸、砂纸等都是免费发下来的,每人一大摞。徐老师教大家冲刀、切刀技法,从模仿前人作品入手,刻朱文、白文印,另外他还讲授了拓印边款的方法。 师傅领进门,修行怎么样就看个人了。毕业后第一年,公司提供的住处很宽敞,我有空还把全套的篆刻器具拿出来,刻点闲章打发时间,《游乎四海之外》《在路上》等就是那时刻的。后来换工作,租借的房子空间逼仄,加上东奔西忙,这门心思就淡了下去。直到重回校园读研,才重新拿起刻刀。渐渐萌生了一种想法:尽量每年都刻一刻,不要让这门手艺给荒废了。从2006年到现在,累计雕刻了六方姓名印和十三方闲章,2007年最多刻了八方,惭愧的是,2008年和2010年都交了白卷。 篆刻是方寸之间的艺术,但它首先是个技术活。一方好的印章除了承载合适的文字图画内容,还要结构匀称妥当,线条凝练流畅。上等的作品里面灌注着一种蓬勃的生气,摇曳多姿,妙处难于言说。从实际操作的层面讲,那种叫作才情的东西,蕴含在一笔一画的勾勒之中。每次到上海博物馆,我总会去参观中国历代印章馆,目睹汉印的典雅、清印的精致,心生无限欢悦。驻足赵之谦《赐兰堂》印前,但觉开合有度、从容大气,真个是好东西。在微博里看到当代陆康、袁慧敏、罗刚、沈鼎雍、施元亮诸先生的作品,弯曲的腰不由直立起来,为之触动吸引,赞叹不已。世世代代都有一批人,挚爱并投身于篆刻,让这种艺术传承光大。 面对一件件篆刻精品,我感受到自己刻的东西多么不对劲,总体而言布局闷呆、笔画凝滞,实在不耐玩味。部分原因在于缺乏艺术天分,绘画不懂,书法不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篆刻作品的成色。比如作为篆刻重要题材的四灵、肖形、佛像等,这些年始终不敢碰;刻边款也非常笨拙,甚至因胆怯而付之阙如。刻石头也是石头刻人,右手拇指和中指挤出血泡、长成老茧,生命和艺术发生交互作用;拿出来的东西不过如此,深深体会到人生有界、艺海无涯的道理。 由于先天不足,要向把石头刻得有点意思,非下功夫学习训练不可,一年刻一方恐怕是不够的。发挥的余地当然也有,可以追求在既有基础上更高一些,获得点滴的进步。今年刻的四方印中,《粲园主人》首次用了白文碎笔,《龙超凡》和《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分别为白文和朱文的第一次笔画出边,《风雨之秋》则是朱文无边框的全新尝试。后来的不一定比以往的更好,总归是一种探索,寻找艺术的更多可能性。每每这个时候,一面踌躇满志,一面盘算着下方印的模样。 如今印章的信用保证功能已经淡化,篆刻更多是一种心性的表达,娱意陶情,让岁月和心力在这里凝固。就技艺而言,包含着逐步完善提高的过程,努力更上层楼。印泥本来就是红泥巴,刻过的石头盖在纸上,恰如前行路上留下的一串脚印。
2012-9-30中秋
2012年9月22日,刻印章《风雨之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