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八旬学长贺彭年力倡“思源校友年度捐赠”

 

( 网络版请看这里返回

 

  2007年4月8日是上海交大建校111周年的日子。在上午举行的校庆大会上,上海航空公司名誉董事长贺彭年代表交大校友从马德秀书记、张杰校长手里接过捐赠证书和鲜花,激情满怀。贺学长是交通大学1948届机械系校友,也是我校思源校友年度捐赠基金管理小组组长。2006年,思源校友年度捐赠吸引逾4000人次校友参与,募款折合人民币135万元。校友们的爱心付出惠及在校学子,为母校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添砖加瓦。

 

 

爱心培育栋梁材


  我校历来有着“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光荣传统,校友们关注母校的发展,用不同的方式回报母校。他们有的是大额直接捐赠,为母校设立奖助学金,兴建图书馆、体育场、实验室等建筑设施;有的通过项目合作、讲学、为学校发展项目牵线搭桥等途径为交大的发展尽心尽力。为满足广大普通校友回报母校的感情需求,2003年底,上海交大校友会启动了“思源校友年度捐赠”计划。贺彭年学长积极参与其中,并一直担任思源校友年度捐赠基金(简称思源基金)管理小组组长。
                 
  每一年度,国内校友捐赠以人民币30元起,海外校友捐赠以美元30元起,参与到年度捐赠中来。由此而形成的思源基金是一个非限定用途的基金,它使学校在众多指定用途的拨款、捐款之外,又多了一个可根据需要灵活使用的资金渠道,完成一些临时的或急迫的项目。目前是进行资助贫困生这样的小项目,随着基金规模的扩大,期望在学校发展的更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贺学长经历过半工半读的艰苦时代,深知求学的艰辛。他说:“交大曾涌现出江泽民、钱学森、汪道涵等一批杰出的校友,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影响深远。把大学生培养成材,对国家、民族的作用不可限量。交大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优秀学生,不少同学来自西部地区和老区。如果他们因为经济的原因而影响了学业,对个人、对国家都是很大的损失。在这些优秀、勤奋、有志气的同学困难的时候帮他们一把,这是我们的责任。推动思源校友年度捐赠,做个拉拉队员,为这件利校利国的好事呐喊助威,实在是我们的荣幸。”
                 
  在贺彭年学长看来,年度捐赠活动重在参与、自愿进行,用前辈关怀后辈的方式,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共襄科教兴国的壮举。自2004年起,贺学长每年都身体力行参加捐赠,为母校献一份爱心。他说:“大量捐款当然好,几十块、几百块也很欢迎。参与年度捐赠发扬了饮水思源的光荣传统,不仅思念交大,扩而大之,会怀念祖国、怀念人民,怀念一切有恩于我们的人,也就提高了做人的品位和素质。”

 

 

三年捐赠见成效


  思源校友年度捐赠计划推出后受到了广大校友的关注,他们认为这是回报母校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参与人数和捐赠金额逐年增加。从2004年到2006年,包含20多个集体在内,校友捐赠累计近10000人次,捐赠金额折合人民币共230万元。三年间,思源基金不仅资助了近200名经济困难的学生,使他们能专心治学,将来为祖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同时还在闵行校区为北区学生修建了自行车棚,让不少同学得到了实惠,促进了校园的和谐。
                 
  校友们有的通过邮局寄来汇款,有的请孩子帮忙送来或亲自到学校,中间涌现出了很多感人的故事。2005年4月的一个中午,48届电机系的顾庆祖学长来到校友会的办公室,拿出一千元钱参加年度捐赠。由于别人指错路,顾学长从龙华到徐汇校区走了两个多小时,但他毫无怨言;顾学长因口腔癌动过手术,以流体为食,生活简朴。但他说:“虽说我已经退休多年,但每年挤出一千元还是可以的,饮水思源嘛!”
                 
  为纪念相识20周年,电力系统自动化86级同学2006年4月成立了“电力九零校友爱心助学基金”,成为思源校友年度捐赠的组成部分,在一年的时间里,当初的100位同学有47人次参与捐赠,募集人民币总共82600元。他们说:“能为自己的师弟师妹们承担点学费是我们的光荣,为母校的育人事业尽一份心是我们的责任!”今年4月8日,该基金举行了简朴的颁奖典礼,饮水思源,奖掖后学。
                 
  像顾学长、“电力九零”这样的个人和集体还有很多。曾经相聚在交大的校园里,无数校友把饮水思源作为心底的理念,不求名,不图利,默默地付出,努力让这种精神传之久远。贺彭年学长说:“要是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校友参与这个活动,那将是非常壮观的。年度捐赠对个人品质是一种提升,以小见大,也体现出对国家、对民族的感情。期望各位校友都参与进来,让思源基金实力越来越雄厚,帮助更多的同学,对学校的发展起到更大帮助的作用。”

 

 

 

【记者手记】饮水思源,离我们如此之近


  在交大求学多年,记者越来越多地感受到这里饮水思源的气氛:受资助的贫困学子到社区为下岗工人子女做义务家教,或者用打工、卖报挣来的钱救济西部的中小学生;电气系一位学长事业成功,不仅回母校设立奖助学金,还用授业恩师的名字为奖助学金命名……
                 
  漫步闵行校园,在图书馆、铁生馆、逸夫楼、光明体育场等与大家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建筑里,无不凝聚着广大校友和热心教育人士报恩母校、回馈社会的殷殷情意。饮水思源,这是百年交大的校训,也是一种悠久的传统,荡漾在校园内外。
                 
  贺彭年学长曾在交大求学五年,接受了严格的训练和教育。如今,他甘做拉拉队员,以耄耋之年而为思源校友年度捐赠东奔西走。是什么力量让他如此投入?贺学长感慨说:“交通大学的教育为我奠定了做人做事的基础。”是感恩母校的浓郁情愫,是饮水思源的深沉情怀。
                 
  饮水思源,原来离我们如此之近;
                 
  饮水思源,相信我们都可以做到!

 

 

 

贺学长从马书记、张校长手里接过证书和鲜花

 

 

 

捐赠者代表在校庆大会上与马书记和张校长合影

 

 

                 (与黄缨老师合作。稿件先后经贺彭年、张伟审阅。

                   发表于2007年4月23日《上海交大报》、第52期《思源》编辑:郑茂 、张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