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我误会了亚里斯多德

 

( 返回

 

 

刚看过几本书,便觉得自己是个人物了,一说起西方文艺理论就夸夸其谈:柏拉图认为文学是对理式的摹仿,有几分唯心色彩,不怎么科学;亚里斯多德认为文学是对现实的摹仿,更偏向于唯物主义……至于说柏拉图的学说里有多少可取之处、亚里斯多德的观点里包含着怎样巧妙的机关,则不闻不问,只是把各样饭菜油盐放在一只锅里煮。听刘佳林老师上了一堂课,我猛然觉得,这么做是不行的。其实,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里别有文章。

在《诗学》第一章的开头,译者罗念生作了一条这样的注释:“亚里斯多德并不认为史诗、悲剧、喜剧都是摹仿,而是认为它们的创作过程是摹仿。”刘老师叫我们体会其中的意思。我不看还好,越看倒越糊涂了。既然创作过程已经是摹仿,那还说什么不是摹仿呢?思量再三,我皱起了眉头,对老师说:“可能这只是译者的一家之言,我们不必太在乎,没必要把它当成金科玉律来研究。”老师笑了,让我们看后边第九章的话:“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率可能发生的事。”可以反过来理解罗念生的那句注释:如果亚里斯多德认为文学作品的要义在于摹仿现实(就象以往我理解的那样),那么它要描述的肯定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这样才算得上摹仿。偏偏不是这样,他更看重的是“可能发生的事”。

在刘老师看来,亚里斯多德认为创作过程是摹仿现实,但目的并不是摹仿现实,而在于文学作品本身。这就好比说造一所房子,我们往往认为造房子的目的在于居住;亚里斯多德不这么 想,他会认为造房子的目的就在于房子本身,让房子成为房子,很少牵扯到它的实用价值。流行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英美新批评也是这样,把艺术作品当成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认为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学活动的本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亚里斯多德是个形式主义者。

听过刘老师的讲解,我心悦诚服,有了一种幡然醒悟的感觉。虽然不能说已经读懂了亚里斯多德,但在摹仿说这一点上,我觉得离本真的他更近了一步。刘老师说,文本阅读很重要,做学问需要一种探本求真的精神。当然,这里面还包含着另一层意思:译文未必是完全可信的,在有些时候,我们只是被译者牵着鼻子走;如果有可能,还是要阅读外文原著。

下课了,我对刘老师说:“英美新批评和亚里斯多德中间隔了两千多年,在注重文学的自足性这一点上,他们竟是那样的一致。”刘老师笑着说:“你不要以为时间是多么的不可思议。有时候,借助于文本,我们可以跟几百几千年前的人交流,那种心灵的距离甚至比同时代的两个人还要近。”确实,亚里斯多德也像身边的一位长者,不过我在很长时间里都误会了他。

 

 

                    2006.3.1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