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书海泛舟爱秋雨
(
返回
)
1999年初,余秋雨推出了它的散文集《霜冷长河》。其部分文章是在《收获》杂志上发表过的,正版出世以前,盗版的《霜天话语》已经见诸书摊了。余秋雨以前的几个集子都遭遇过疯狂的盗版,不管是《文化苦旅》,还是《山居笔记》。书商想到的是利润;读者呢,为的是感受他的文章的气度、魄力和性情。盗版的现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余秋雨的书是大受欢迎的。
在读《文化苦旅》之前,我压根儿不知道这本书的存在。买下它纯属偶然,说不上什么理由。读过几篇后,我就叹服于自己偶然之间绝妙的选择了。我相信它是一本开阔视野启人心智的好书。作者旅行于苍茫的中国大地上,念历史之辽远,发思古之幽情,浸染着延绵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细致入微地剖析很久以前的普通民众或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他得理于细节,又不拘于细节,思悟的细丝穿越了时空,一端连古,一端抵今。跟他去凭吊废墟,点化心中取与舍、荣与辱的情结;跟他去寻访天一阁,感受一个知识分子的目光与选择,一座建筑的寂寞与辉煌。说开阔视野,不是狭隘地了解哪里有座山,哪里有条河,而是去体会山河与文化的密切关联。
《文化苦旅》给了我一个强有力的点播,如当头喝棒一般。眼前的一村一镇也变得非常奇妙了。庐山以美景取胜,阳关因送别闻名。对生息繁衍在那里的父老乡亲们来说,我那不及五百人的小村子岂不也是别具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与难以言喻的意蕴?思绪一经发散,便延伸到无限的想象之中去。我读《文化苦旅》很是痴迷,那时是高三,每个中午我都会趟在被窝里,读上一两篇。那是一种放松,也是一种充实。
《文化苦旅》是我认识余秋雨地开始。以后我又从图书馆里借到了《文明的碎片》,在书展上看到了《山居笔记》和《霜冷长河》。拿到《文明的碎片》后,我用一个周末把它读完了。晒着暖暖的太阳,嗅着淡淡的书香,在那个忘我的世界里,真有一种“世事之美,舍此其何”的感慨。快餐能解人饥渴,流行音乐能娱人耳鼓,读书,可是超越了生理需要和消遣的独特享受。我对作者的信任,就一点点建立起来了,终于有一天,我掏钱买下了厚厚的《余秋雨文集》。它包含了迄今余秋雨的五个散文集。
《霜冷长河》所涉及到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生活。作者评判谣言的制造者与传播者,不是出于实利的目的去熟悉他们的心态,躲避谣言,而是要告诉人们谣言产生的社会原因,还有那两类人的心理背景,行文之中有一股为人的大气与光明磊落。有些文章是很有人情味的,象《长者》和《秋千架》。《长者》很有回忆的性质,主人公张可作为一个文化学者的风度与良知叫人肃然起敬。读着《霜冷长河》,就象是在霜天的旷野里呼吸着清冽的空气,沁人肺腑。从《文化苦旅》到《霜冷长河》,文章的风格有了很大的改变,空间范围变小了,时间正是当今。作者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也从可望而不可及的西天大佛,变成了一个可推心置腹的良师益友。
与其说《余秋雨文集》值得一读,不如说余秋雨这个文化人值得一读。他在天地间读着一本大书,把真诚的情感发诸笔端献给读者。现在,余秋雨在参加着香港凤凰卫视台的千禧之旅活动,要从希腊出发,经埃及、以色列、伊朗等国家回到北京,探寻文明古国的今昔。我们可以从电视上看到他的身影,可以在因特网上读到他的日记,网址是www.phoenixtv.com.那时古今的一统融合,也有缕缕异国的情调。
余秋雨的书,你不妨一读。
(此文1999年7月获“99交大秋水读书节”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