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暖心美意常中求 ——尹锡爱女士绘画印象 ( 返回 )
徜徉在上海艺术博览会,入眼的是各种新奇的艺术探索,很快就有种“消化不了”的压迫感。我索性从平时最喜爱的篆刻艺术入手,看过画面后留意其钤印,觉得好就粗略在纸上勾个样子。这么看去,吴冠中、黄苗子、钱汉东、王元鼎等艺术家的印章各有妙处,从文字印到生肖印,从单字到多字,不乏佳构。 当我在一家韩国画廊准备描摹时,有位身穿民族服装的女士在旁边恭敬地看着,让我觉得很不好意思。一位姑娘适时递来宣传单页,上边有正在展出的画作,免除了我的摹印之苦。很快我就知道,盛装的谦和女士正是绘画的作者尹锡爱。 这家画廊名叫“泰布路画廊”(Gallery Tableau),带来了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尹锡爱有五幅绘画,都一尺见方,分别加框后挂在同一面墙上。她的画叫人看第一眼就觉得亲切,有着非常鲜明的传统中国画风格:以花草为主题,写意中带着工笔的意味,毛笔字在画面中占据较大比例,画、书、印布局合理,笔简意丰,既中规中矩又充满神韵。 细看尹锡爱女士的每一幅绘画,会觉得耐咀嚼,美意绵绵。中国书法和中国画的共同魅力在于线条,用毛笔“写”出字的笔划和画的肌体。看尹锡爱笔下的兰花叶子,线条的肥瘦、墨色的浓淡搭配协调,绝不拖泥带水,彩色的花也是写出来的,层次分明,线条组合在一起,爽朗干净。 题款是尹锡爱绘画的有机组成部分,彰显着艺术家的期许和追求,也成就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如印在宣传单页上的那幅作品上写道:“佳人幽谷里,高士白云中。”一种闲云野鹤的情趣溢出纸外。还有一幅题的是郑板桥的诗:“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营造并传递出归于自然、与世无争的恬淡心境。 在参展的五幅作品中,尹锡爱使用了两方印章:白文“尹锡爱印”和朱文“蕉苑”,皆形制精美,可圈可点。谈到这里,她通过翻译自豪地说:“这是一位篆刻家的作品,在韩国很有名。”想来“蕉苑”该是她的别号,她在作品中也有时署名“尹蕉苑”,文人墨客的雅兴尽在其中。事实上,尹锡爱女士是韩国美术协会文人画分科理事,她也在仁川市图书馆等机构担任文人画教师。 生长于韩语的环境中,尹锡爱要学习认识汉字、学习书法、学习鉴赏中文诗,最后与画心的花草妥当搭配,每前进一步都要经历重重的障碍,然而她做到了。尹锡爱与中国传统文化贴得如此之近,一方面显示了书法、中国画这些古老艺术样式的持久魅力,另一方面也见得她心仪、追随中国传统文化的勇气和毅力。 至少在中文网络世界里,基本找不到尹锡爱(Yoon Suok Ai)相关信息。或许有人会问:单凭在博览会上对五幅画及对艺术家的短暂接触,无从了解尹锡爱的其他作品和她的求索过程,何以对她的绘画做出客观评价?我想道理在于窥一斑而知全豹,她笔下的花草文字从诸多艺术品之中跃然而出,正是反映了她的作品的非凡感染力。花香不在多,几幅小小的绘画足以让人感动欢喜。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在于一个过程,经由艺术家的表达和受众的欣赏,共同感受世界的多样性和生活的丰富性。这个制码——解码的过程既复杂又有章可循,一旦完成了从创作到接受的闭合循环,便体会到一种妙处难与君说的愉悦。站在尹锡爱女士的画面前,我就不由涌起与熟悉的古人对话的感觉。 参观完上海艺术博览会,眼前会浮现出大型的装置、特殊的材料、新奇的技法、高昂的标价,艺术园、创新坊与生意场合而为一。有的作品视觉效果过于强烈,只适合在公共空间的邂逅,而不宜于在私密的书房里凝视。美意在于寻常,老的又是新的。尹锡爱的作品很暖心,看上去觉得不隔。她坚守着笔墨书画的“老路”,看似寻常却奇崛,也显出为人立世的高蹈品格。
2012-10-31~11-1
尹锡爱绘画作品 |
附:尹锡爱诗一首 用手做的我的梦想
我 今天也
我 今天也
(尹锡爱 Yoon Suok 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