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轮滑小伙儿

( 返回

 

在东区食堂附近碰到刘雅敏老师不算希奇,但看她和小孩走在一起,对我可是头一回。那时天已黑下来,我将要去吃饭,看到她就喊道:“刘老师。这是你的小孩?”她应了一声,俯下身子说:“这是妈妈最早的学生,快叫大哥哥。”小孩腼腆地说:“大哥哥。”他戴着头盔,护膝、护肘都严整地穿在身上,却掩不住脸上的帅气,看上去很有型。刘老师说:“我们要去练轮滑,那边可以的吧?”指着东边教学楼的方向。我说,晚上人不多,可以过去玩的。她说:“呆会儿有空你也过去玩吧。”回头我看到,她戴着一副小小的耳钉,传递着几分含蓄的美。

刘雅敏是我读本科时候的英语老师。这十年里我遇到过的老师有几十个,给我上课最多的则非她莫数。大学进来英语分级,我听力基础差,分到了一级;最好的是三级。那意味着,有的同学大一下学期就能去考英语四级,而我只能在大二下学期去考。总共两个学年四个学期,每学期十八个教学周,每周四个课时——这些课全是刘雅敏上的。接到能源系大一这个英语班的时候,她刚刚本科毕业,看上去是位学姐,扮演的却是师长的角色。

那两年里学过什么课文,我全忘记了,有印象的只是一个单词:elevator。(实在说不出什么理由,这和我研究生英语只记得narcissistic是相似的道理。)倒是课堂内外的各种活动,让人念念不忘。她在听力教室教我们唱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唱Silent night holy night,圣诞节带我们去湖心亭看冰……大学生活的很多记忆,就是留在这样的地方。刘老师着装一向朴素,很少有花花绿绿的衣服或者新奇抢眼的发型。她的态度是始终如一的和蔼,三十多人的小班,人数最少的一次只 到了五位同学——她安之若素,该怎么上课还是怎么上。刘老师向我们传授了学英语的两条秘诀:一是Open your mouth(张开嘴巴,大胆说大胆练),一是To use it(为了使用而不是为了拿四六级证书),到现在我依然奉为金科玉律,曾经向许多人推荐过。将要分别的时候,我请刘老师留下Email地址,后来好像通过邮件联系了两三次。前几天我整理将运回家去的行李,还在盒底看到那张小纸片。已经八年了。

晚饭后,我到东边路上去找刘老师和小朋友。他脚上蹬着滑鞋,一下子长高了很多;走路时脚抬不起来,又有点步履蹒跚的意味。刘老师跟我说,这副装备今晚是第一次用上。他看到有别的小朋友在玩,也想要,于是就买了。五岁正是求知欲强、活泼好动的年龄,有兴趣学点东西,得到一技之长,很有利于未来的成长。以往我看到有成群结队的同学晚上在学校门口广场上滑,非常羡慕,不久之后这小伙儿也会是其中的一员了。刘老师说:“宝贝儿,腿抬高一点,好,加油。”我扶着他滑了一程,速度明显快很多,他非常欢喜;单独练习的时候,他不吵也不闹,一个劲儿地往前走。

练了一个多小时,小伙儿累了,刘老师要给他换鞋。我赶紧掏出相机说:“等等,第一次练轮滑,留个影儿。”小伙儿神气起来,摆了好几个动作。相机是办公室的,我用得不熟,特别是没有尝试过拍夜景。到电脑上来看小伙儿的照片,效果很一般,不免有点遗憾。下次等他练得差不多,有机会白天再出来拍,那就最好了。

 

                       2008-3-15

2008年3月14日,轮滑小伙儿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