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生命气息的对接

——读《纳博科夫传:俄罗斯时期》

( 返回

 

艺术家是用作品说话的,要了解一位作家,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读他的文章。拿到《纳博科夫传:俄罗斯时期》的时候,我的脑里被这种想法所占据,未免有几分惶恐:纳博科夫的作品尚且没有读过,就来读他的传记,是不是匆忙了一点?但我还是读下去了,前后用去一个多月把上下两集读完。如今回头来看,这是一段艰难的历程,也是一段充满了惊喜的发现之旅。

从21世纪的中国猛然跃入20世纪上半叶的俄罗斯,阅读为时空的流转提供了可能。纷杂的地名、人名、家庭关系等是走近传主的障碍,而这种陌生的场景和气氛同时提供了一种新鲜的体验。很快我就放弃“把握纳博科夫人生走向”的初衷了,对于刚刚接触纳博科夫的我来说,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再说,《纳博科夫传》别有其美。传主的生命是一条长河,汹涌浩荡,局外人泛舟掠过,偶得片片水花,由是感知他的人生的厚度和力量。纳博科夫的深邃、灵敏、睿智通过著者和译者传递出来,生命气息的激荡、延续与对接让这部传记呈现了独特的魅力。毫无疑问,纳博科夫是能量巨大的发动机,是魅力之源;整本书可以看作著者博伊德的一部大散文,他披荆斩棘去探究纳博科夫的精神世界,外化的文字形态里保留着他个人风格的烙印。当然,这种激荡和对接同样属于译者刘佳林,他精心选择的方块字让这部传记明快畅达,独具劲道。

纳博科夫有纯粹明朗的童年,博伊德留意于此,并在书中展开了生动的阐发。老年的纳博科夫在接受访谈时曾说:“我也许度过了能够想象到的最幸福的童年。”让人羡慕得简直有几分嫉妒。著者认为,童年的生活极大影响了纳博科夫的写作,“对作家纳博科夫来说,支持最大的莫过于他对光辉、安逸的童年的记忆,他由此成为一个异常自信的人。”他以敏锐的眼光审视纳博科夫的写作生涯,发见他的从童年开始的成长脉络。

有一个特点贯穿于纳博科夫的写作:不理所当然地看世界,努力去发现生活里潜藏着的艺术品质,探索他人的独特性,与所了解的一切建立新的联系。他认为,艺术唤醒了我们对细节、完整、和谐的注意,它们是生活内在之艺术性的一部分。博伊德在混沌的现实中找出脉络,准确地抓住了这个特点,而且融入传记的写作过程,呈现纳博科夫的缤纷的内在心灵世界。拒绝老生常谈,超越一般性观念,分享生命核心的创造力,这不仅是纳博科夫的才华,也是优秀的艺术家所具备的共同品质。外现于作品之后,读者——不管是纳博科夫的,还是博伊德的——获得了重新打量世界的视角,得到发现的满足与快乐。

《纽约时报》书评如此评价《纳博科夫传》:“这是对传主一生的准确描绘,是对那个时代忠实的写照。”《华盛顿邮报》更是称赞“这部传记精妙绝伦,作者才思飞扬”。原著诚然气度不凡,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刘佳林的温润圆整的译笔把英文转换为汉语,为原著增色甚多,阅读中别有其妙。且看一段风景小品:“月光流泻在木兰花的叶子上,或者透过哨兵一样的柏树,在小巷里投下斑驳的光与影,或者在海湾淡紫色的海面上熠熠生辉。”仿佛从译者心底流溢出来,明净光滑,才气毕现。像“过去那些沉思往往变成睡梦,现在却结晶成了现实”这样短小而充满哲理的句子,在传记中同样比比皆是,读来富有书卷气。

相对于全书768页的篇幅来说,译后记只有3页,未免短了些;比之阅读的感受,刘佳林的翻译心路可以从表述含蓄的文字里体会到。他说,在20个月的时间里,他“亲历、目睹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失望希望”。翻译《纳博科夫传》对他不仅是一种久存的心愿与责任,有时还是一种寄托,甚至是强迫性的情感转移,这不由让人想起作家莫言说过的“写作,是悲壮的抵抗”,用文字抗拒虚空,抗拒时间的无情流逝。他与纳博科夫结缘已久,写过多篇 相关论文,也正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纳博科夫小说论”的研究工作,心在于兹,情在于兹。始自纳博科夫、经由博伊德酝酿的生命气息到了刘佳林这边,氤氲扩展,传递给更多的人。

当初刘佳林老师送我一套《纳博科夫传》,说:“回去看看,相信你会得到一些东西。”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它读完。我强烈地感受到,阅读不光是工作之外对闲暇的填充,这个边吸收边思考的过程对生活而言是重新组合,是检点盘整,甚至成为颠覆的力量。 虔敬地面对这部作品,也是在面对我之外的生命个体,面对生活本身。虽然读起来费劲,我还是会在熄灯前翻一些,然后心满意足地睡去。文字是神奇的,《纳博科夫传》让我感受到三个人的生命气息,进而化作自身的一部分,得到感染和助益。

 

           2009-10-28~10-29

 

(发表于2009年11月16日《上海交大报》第四版 ,署名若何。责任编辑:杜欣)

 

附:

《纳博科夫传:俄罗斯时期》里的60个句子

【新西兰】布赖恩·博伊德 著,刘佳林 译,董少校 选

1. 尽管人们经常称赞纳博科夫,说他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文体大师,但许多读者仍为他在语言上的处心积虑感到烦恼。在他们看来,纳博科夫的句子过于精雕细刻、关注自身,以至于无法表达真正的感情,甚至说不出什么名堂来。这倒让纳博科夫找到了知音,因为这些读者对他的反应恰恰是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反应。(P5)

 

2. 纳博科夫说,艺术唤醒了我们对细节、完整、和谐的注意,我们认识到它们是生活内在之艺术性的一部分。如果这样看世界,那么一切——一片皱巴巴的叶子,一缕在烟灰缸上缭绕的青烟——都变得很神奇,它们展示的是世界无穷的创造力。(P9)

 

3. 纳博科夫说,那就是事物的本来面貌。只要我们不是想当然地去看世界,我们就会发现生活核心潜藏着的艺术品质,它引领我们深入这个世界,让我们不断接近创造的神奇,也许还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承诺,我们可以与所了解的一切建立新的关系。(P11)

 

4. 我也许度过了能够想象到的最幸福的童年。——纳博科夫的访谈,1972(P14)

 

5. 死刑是对个性的最终侵犯。(P18)

 

6. 纳博科夫指出,只有拒绝老生常谈和一切现成的东西,只有超越简单的一般性观念,认识到特殊的复杂与惊奇,只有通过个人想象激活自身的世界,我们才会获得生气,并分享生命核心的创造力。(P36)

 

7. 纳博科夫差不多具有一种病态的能力,能够用魔法召回往事,令他们变得栩栩如生。(P52)

 

8. 也许这是他那幸福家庭给他的最珍贵的礼物,即爱的能力。(P59)

 

9. 他(符·德·纳博科夫)的俄语漂亮而有个性色彩,往往一语中的,他语含讥讽却又彬彬有礼,他思想清澈,表达挥洒自如,他是杜马最优秀的演讲家之一。(P76)

 

10. 它(《O小姐》)表现了他终其一生的天赋,即不抱任何成见地去探索他人的独特性。(P86)

 

11. 对纳博科夫来说,蝴蝶的魅力不在于它们的“美”,只是追捕它们的过程很美。(P92)

 

12. 纳博科夫始终认为,生活充满了欺骗和神奇,比表现出来的更为深思熟虑,真理则仿佛一个精妙的魔术师,他假装放过许多,实际上却出乎意料地保存更多。(P114)

 

13. 我们所谓不能重返过去的说法是荒谬的。(P181)

 

14. 这个短句(《在春天》)由六音步的句子构成,仅61行,可似乎在瞬间已经昭示未来纳博科夫的创作内容:象棋,命运,两个现实之间的变焦,时间的无可避免的失去。(P185)

 

15. 从符拉基米尔的是个看,他早就兴奋地发现了克里米亚的夜色之美:月光流泻在木兰花的叶子上,或者透过哨兵一样的柏树,在小巷里投下斑驳的光与影,或者在海湾淡紫色的水面上熠熠生辉。(P186)

 

16. “在漫漫长夜里,我忧闷不堪。无边的恐惧意识把我的灵魂在虚空里颠来簸去。”(P216)

 

17. 他知道,重要的不是场景的“客观”构成,而是内心的强烈情感。(P183)

 

18. 后来的纳博科夫自豪地说,他是一个不合群的人:“我总认为,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派系是孤独,一般来说,我总是远离‘文学生活。”(P261)

 

19. 晚上,纳博科夫听着鼓蛙齐鸣,夜莺婉转。他踯躅在栓皮栎或橄榄树、柏树、棕榈树的树林里,沉浸在忧郁朦胧的月光中,他渴望去更远的地方,把欧洲彻底抛在身后。(P273)

 

20. 他拒绝墨守成规:“我突然异常清楚地意识到,数百年来,世界始终在按照规律运行,花开花谢,潮起潮落,沧海桑田,而此刻,那些在楼下回响的声音,你柔软的肩胛骨的运动,还有那松木地板的气息,都会在头顶融成一种和声。”(P287)

 

21. 他重视当下的价值,它将看似无足轻重的细微之物组成独特的结构;他揭示了心灵在瞬息转换之间的自由。(P287)

 

22. 纳博科夫最为得心应手的是流畅完美的散文,那是观察细致入微、思考鞭辟入里的心灵遭遇世界后的产物。(P294)

 

23. 他认为,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事物都是来自生活的永恒馈赠,是完美无缺的艺术作品。不理所当然地看待世界,我们就会发现,似乎每个时刻、每个事物都是刚刚创造出来的,是某个现实艺术家的手工制作。于是,世界和它最微小的部分顿时显得很奇妙。(P296)

 

24. 纳博科夫还在摸索如何将彼岸世界与生活世界搭配起来,但他仍未找到自己的路。(P305)

 

25. 同样,他对自然的准确把握,使得他能以光辉而特别的细节去描绘冬天,从而在飞蛾没有出现前,就回应了斯列普佐夫的悲伤:虽然世界是痛苦的,但它也流淌着许多欢乐。(P308)

 

26. 这里,纳博科夫再次根据他的幸福秘诀端出了世界:让心灵摆脱陈陈相因老生常谈的状态,一切就会变得神奇,那是精确与和谐的杰作,慷慨与大度的馈赠(P310)

 

27. 时间,而非空间,是纳博科夫的真正主题:这部小说处理得很好的不是俄罗斯的柏林,而是记忆积累起来的时间,这使得加宁能够将故国安置在眼前的城市街道上。(P327)

 

28. 伟大的艺术家不会无动于衷地接受这个世界,纳博科夫更是如此。他对万事万物都怀着好奇与警觉:心的颤抖,光的变幻,一棵小树,一辆电车。概括不能说明零星的事实,概念无法把握各别的存在,对这个星球或星球以外的一切事物的解释都不如单纯的可能令他快慰。每一个事物都充满了神奇与美丽,每一个事物在转身之间都能放出生活的异彩。(P330)

 

29. 在早期许多诗歌、小说中,他公开表示,他相信事物最终是温厚仁慈的。从一开始,他的形而上学就无疑是乐观主义的:远在他的思想形成之初,他似乎就怀疑生活加诸人类意识的局限最终只能被死亡所取代。但在成为一个成熟的思想家和作家后,他认识到,检验思想比单纯地复述它们更有价值,塑造生动的反面形象比提出正面的看法更有意义。(P366)

 

30. 在宇宙学家拉普拉斯看来,如果一个人能够穷尽宇宙在任何时刻的全部状态,他就可以描绘出未来,不管多么遥远。可是,从生命时间的观点看,我们就得承认这样一个事实,过去只存在于现在的记忆中,过去与现在、未来根本不同,后来是不确定的,不可预知的,充满真正的新奇。(P367)

 

31. 纳博科夫通篇都在暗示,我们每个人都有某种灵活的创造性,但如果不能留意独特的、无法预知的、细微的存在,那么这种创造性就很容易堕落为僵化的观念,那样世界会变得了无生趣,我们自己也变得苍白无力。(P370)

 

32. 纳博科夫认为,人类意识有两大限制:一是当下之狱,我们无法直接接近我们曾经生活过的真实不虚的过去;二是自我之狱,我们无法逃出自己的心灵或进入别人的心灵。(P370)

 

33. 从这部小说(《王,后,杰克》)开始,纳博科夫会以非凡的创造力不断描写夫妻,描写他们彼此的隔膜,他们与琴瑟和谐之理想爱情的迢遥。(P371)

 

34. 几十年后在美国,生命的暮年在欧洲,他会再次发现,鳞翅目昆虫是他灵感的催化剂。(P377)

 

35. 纳博科夫坚信,只要我们学会不理所当然地去看待世界,生活就会充满幸福。(P385)

 

36. 他也接受了柏格森认为时间是比空间更丰富的存在样式的观点,不过下面这个观点却是他自己的:空间上的可能回归与时间上的不可能回归构成荒谬的对立。(P387)

 

37. 纳博科夫是第一位透过显微镜去点数蝴蝶翅膀上的鳞行的昆虫学家,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同样坚持认为,我们的感觉应该既新颖又精确。他把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好奇心与知识赋予了观察者,也赋予了观察对象。(P401)

 

38. 他相信,我们的存在是由许多无法预料的特殊构成的,不能从任何一般中加以推演,但又跟每个自我的那种神秘、独特的和谐相适应。(P402)

 

39. 约翰·谢德曾写过这样十个字,它们可以说是纳博科夫后期所有作品的座右铭:“不在于文本,而在于结构。”(P404)

 

40. 纳博科夫从没有要我们轻视我们所熟悉的世界,但凭借成熟艺术的魔力,他为我们提供了生活永远无法提供的集会。他让我们亲自去发现,从人类时间以外的某处看,我们这个无穷的世界是多么宝贵。(P417)

 

41. 对作家纳博科夫来说,支持最大的莫过于他对光辉、安逸的童年记忆,他由此成长为一个异常自信的成人。(P420)

 

42. 可他的病态却又与我们迥然不同。(P420)

 

43. 如此美好的文学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是很少见的。尤其令人心碎的是自我之孤独的主题。(P422)

 

44. 纳博科夫对他的世界十分自信,因此对读者也十分自信。(P423)

 

45. 自卢梭和华兹华斯以来,作家们发现,他们可以在小说温暖、光亮、一尘不染的角落里回望自己的童年,但没有哪个作家像纳博科夫这样珍视早年的岁月。(P426)

 

46. 纳博科夫似乎在问,如果物理学能够揭示一个其安排比我们的意想层次更多、更复杂的世界,我们的形而上学为什么不能做同样的史?(P439)

 

47. 这个小说(《皮尔格拉姆》)成功地将多个主题混合在一起:外表普通、内心却藏着特殊秘密的人;发现的喜悦;完美、幸福但今生却无法企及的梦;梦想的绝对排他性以及让一切梦想泡汤或成真的死亡。(P453)

 

48. 思想在牢狱的墙壁上弹来弹去,撞击着纳博科夫的一个又一个主题:命运,孤独,死亡,意识,时间。(P479)

 

49. 在纳博科夫看来,艺术不是展示自我的时候,而是超越自我的集会,不是放纵的消遣,而是道德的明证,是界定人之存在的手段,是对某种彼岸性的暗示。(P497)

 

50. 如果缺少了让一颗心去领悟另一颗心的那种想象性的同情,缺少了想象他人之苦痛的能力,道德就毫无意义。(P497)

 

51. 她(短篇小说《俄国佳丽》中的人物)孤独、贫困、百无聊赖,不期而遇的婚姻让她暂时获得一点慰藉,但又迅速把她引向死亡。各种幸运的箭矢都错过了靶心,唯独死亡之箭百发百中。(P529)

 

52. 沮丧突然被生活慷慨赠与的快乐取代,这就是《天资》的花样。(P584)

 

53. 他(费奥多尔)认为生活充满了各种无形的没,数不胜数,比我们所知道的更复杂,完全无法预测。(P592)

 

54. 生活就是这副样子,它把沮丧强加在我们头上,比如灵魂的孤独,比如时间的流逝。(P615)

 

55. 而更难理解的是,纳博科夫怎么能从那些让他伤脑筋的事中写出这样一个作品,强烈的个人情感竟然跟如此超脱、智性十足的愉悦混在一起。(P641)

 

56. 在纳博科夫的作品中,像这样将对蝴蝶的热情、准确的记忆和对玄思的偏爱表现得炉火纯青的情况应该说是绝无仅有的。(P648)

 

57. 即使从未有过《洛丽塔》,《魔法师》仍然应该看作是败笔。不管小说文体多么有智慧,但它本身无法使没有实现的世界生动起来。(P657)

 

58. 它的色泽,它的丰富的文体风格,它难以言喻的强大潜流都是非常独特的。(P663)

 

59. 翻译《纳博科夫传》于我除了是一种久存的心愿与责任外,有时还是一种寄托,甚至是一种强迫性的精神转移。(P766,译后记)

 

60. 像她(译者妻子高宏)为我所做、所受的一切一样,她做这些工作时心中充满了爱意。毫不夸张地说,是她让我更深切地体味到了什么是爱,怎么去爱,如何去守候爱。(P768,译后记)

 

           2009-9-22~10-27读,10-29~11-1录

 

 

《纳博科夫传:俄罗斯时期(上、下)》 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