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一个人的鲁迅
(返回)
(今天是先生70周年的忌日。找出这篇早些时候的短文,以为纪念。10月19日。)
中小学语文课本里时常出现鲁迅的面孔。很多年过去了,我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来。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是《少年闰土》开头的句子。那时候,我不知道鲁迅是个怎样的人,朦胧中觉得他是跟闰土一样年纪的活泼少年,每天都憧憬着外面的世界。闰土捕的那些鸟我都没见过,却又很希望捉来玩玩,因而烂熟于心: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童年的世界里散落着很多精美的贝壳,旁人不觉得稀奇,自己却视若珍宝,《在仙台》便是其中的一颗。老师不厌其烦地分析作者写了几件事情,分别反映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可惜我都已忘记;只是那劈头盖脸的第一句,萦绕在心头,总是记得:“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那是在冬天,我们上早自习,来来回回就是读背这样的重点篇目。天很冷,心里却是暖和的。
到了初中我知道,《少年闰土》和《在仙台》都是从别的文章里摘出来的,作者也不是我当初想象的样子。在《故乡》中,“我”的心境很复杂;少年闰土只生活在回忆里,老年的闰土又呆又木,和“我”有着深深的隔膜。鲁迅也不是个小孩子,他的哲理的句子叫人肃然起敬:“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是一尊侧面的雕像,不苟言笑。《藤野先生》里同样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不论是鲁迅对藤野先生深沉的爱,还是他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与反动文人斗争到底的决心。也是在这样的文章里,我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特别的为文风格:“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
走出了百草园,看过了社戏,《“友邦惊诧”论》里的鲁迅分明有一种战斗的姿态。他以杂文为武器,和敌人展开较量。他的目光那么敏锐,他的心胸那么博大,他的笔触又是那么力透纸背。“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最后的这句话上去是矛盾的,却耐人寻味,画出了一个被旧社会吞没的穷困潦倒知识分子的形象。
鲁迅的文章有长有短、有笑有骂,我最喜欢的是《论雷峰塔的倒掉》。在我们用的实验教材里,这篇文章是自读课文,可老师还是花了几节课详细地解读它,带我们探寻其中的奥妙。或许,老师也是对它怀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吧。要描述雷峰塔的模样,鲁迅说它“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再加上一句“并不见佳,我以为”,够了,用笔俭省,却生动传神。末了对封建卫道士法海的嘲讽相当过瘾:“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活该。”只要两个字,便抒发了淋漓畅快的情绪。《论雷峰塔的倒掉》是我在十几年前学的,时到如今依然百读不厌。
上了高中以后,越来越多地读到了鲁迅的作品,他在我心中的形象也鲜活起来。《纪念刘和珍君》是和着血泪写成的,里面有他对反动政府的无情的鞭笞,也有对死者的深沉的悼念。他是个干瘦的小老头,也是条硬汉子。《药》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的DNA双螺旋一般的结构,还有华夏悲剧的暗示。后来我尝试写小说,脑里一下子就浮现出它的影子,想模仿那样明暗两条线的结构。
从小到大,这些年都是怎么过来的?我的童年世界里有一休哥,有纸飞机,有露天电影……往昔的日子充满了光亮,而现实是叫人无奈的,我无法把童年握在手中,也不能回到过去。好在有鲁迅。他出现在我学习的各个阶段,融入到了我的生命中。再拿起《呐喊》《朝花夕拾》,读到那些篇章,依然觉得亲切如昨。那感觉就是,鲁迅不仅曾经生活在我的身边,而且现在还活着。
作于2006年3月3日
|